吴金喜和他的装修队
2020-08-06 来源:开平租房网
吴金喜和他的装修队
李志超
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,不少人选择离开故乡,到一个新的城市、一片新的天地去打拼,去寻找和实现自己的理想。在文登,在我们的周围,就有很多这样的“新市民”。他们虽然操着外地口音,与本地人在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不小的差异,但却同样深爱着这片土地,用勤劳的双手为我们这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。老家安徽的吴金喜就是他们中的一员。
早晨不到7点,吴金喜就离开了位于市区龙珠康城的家,开始了一天的工作。36岁的吴金喜目前是一支装修队的负责人,虽然工作自由度较大,但他给自己规定的“上班”时间比大多数人都要早,因为早一点,一来可以避开上班高峰时的交通拥堵,二来也可以多跑几个工地。 吴金喜说,别人星期六、星期天休息,他们星期六、星期天更忙,客户一休假,就找自己协调好多事,好几个工地都得跑。
说话间和吴金喜来到了龙都丽景小区。这套房子的女主人告诉,前两年,她和老伴儿先后给两个孩子在城里买了房、安了家,这套房子是今年买的,准备老两口自己住,现在正抓紧装修,争取春节前能从乡下搬过来。而之所以选择吴金喜来给他们装修,也是出于对吴金喜人品和能力的了解。 吴金喜说,搬新家可是一件大事,买房子只是第一步,而装修环节则决定着将来住进去是否舒适称心。因此每接一个装修活儿,他都会与房东仔细商量每一处装修细节。为了把房东的想法更形象地表现出来,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还自学了设计绘图。 吴金喜说,画图就是为了伙计干活好干,跟东家沟通也好沟通。画这种平面或立体图,一般伙计都能明白,干活也比较好干,干得比较顺利。
在王日平老人家里,吴金喜设计了衣柜、酒柜的装修方案,等老人给出满意的答复后,他把剩下的工作交待给木工,又匆匆赶往下一处装修地点。吴金喜说,现在他手头上同时接了五个装修活儿,自己的主要工作是同业主进行联系沟通,调派各工种及时跟进。 吴金喜的老家是安徽阜阳,由于家里经济条件不好,初中就辍学当了木工学徒,17岁时从老家出来四处打工。1996年春节过后,当时仅有19岁的吴金喜跟着亲戚来到文登,在一家村办装潢公司当了一名装修工。 吴金喜回忆说,当时打饭都不敢吃太饱了,因为没挣到钱,不舍得吃。住的问题公司给安排的宿舍,几个人挤着住。后期住草厦子,摆张床,有个锅碗瓢勺就行了。
当时艰苦的条件让不少安徽同乡打起了退堂鼓,而吴金喜却选择了坚持。 吴金喜说,在文登主要是看这边的人比较好处,比较实在,再加上自己家里条件不是太好,兄弟多,而这边工资比较稳定。
在一家村办装潢公司干了三年木工后,吴金喜又跟着一家个体装修队干了三年。这6年,他积累了很多装修经验,也赢得了不少业主的认可。于是在2002年,他果断地从装修队辞了职,开始自己单干。 2002年过完春节,吴金喜把老婆还有大女儿接到了文登。再跟着个体户干,一天挣几十块钱,就不够养家糊口了。所以经朋友介绍,活越来越多。文登楼盘开的越来越多,有活干,就自己置一套工具,开始下去给客户装修。
有过家装经历的人都知道,这装修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:操心跑腿不说,往往折腾来折腾去,最后还达不到想要的效果。这时候,如果有专业人士为你出谋划策,并代你全面把好施工质量关,那肯定能让你轻松不少。吴金喜干的就是这样的活计。
吴金喜告诉,现在的装修活儿主要分“包工”和“大包”两种方式。“包工”是指装修人员只管按要求进行施工,其他概不负责;而“大包”则是从买材料到施工,所有的事情都由承包者负责,房东只管当个“甩手掌柜”就行了。不管干的是“包工”还是“大包”,吴金喜除了在施工环节上精益求精,还常常利用经验主动为房东把好材料质量关,尽可能地提醒和帮助东家少花冤枉钱。在一套正在装修的房子里,吴金喜发现:房东购买的板材厚度达不到制作柜门的标准。 虽说板材厚度不够,但价格还算公道,吴金喜建议房东留下来另当别用,省得回来折腾,麻烦!
吴金喜说,现在这装修行业里面的门道很多,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,业主在装修时,最好是选择比较专业的施工队伍,以免在装修过程中留下“后遗症”。 吴金喜说,不论装潢公司也好,还是私人也好,装修小队伍也好,一定要摸清他是做了多少年装修工作,必须专业。专业的话,什么事把握得比较到位一些,过后的遗憾少一些,质量能有保证一些。
在装修材料的采购上,吴金喜并不提倡一味追求高档昂贵,他认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。 吴金喜的细心和热心,在业主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,业务范围也逐渐扩大。去年10月和今年4月,一家餐饮连锁超市在文登连续开了两个分店,负责人慕名找到吴金喜,将两个店面的装修全都“大包”给他。今年10月份,他又和文登经济开发区的一家房地产开发商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。
作为一个外地人,吴金喜凭着自己的勤奋努力,实现了从打工者到装修队“包工头”的转变。说起这“包工头”,很多人的印象并不好。那吴金喜这个“包工头”,在装修工眼中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?
来自河南的小陈是一名家装油漆工,2003年刚到文登时,人生地不熟,很难接到活儿,生活的窘迫让他一度想要离开文登。2005年吴金喜与他结识后,想方设法帮他找活干,在生活中也给了他很多鼓励,使他逐渐在文登站稳了脚跟。如今小陈在文登买了车买了房,并把妻子、孩子全都接了过来。 小陈说,不是吴金喜帮助自己,自己不会得到这么多活、挣到这么多钱,也不会得到大家的信任。
在吴金喜的装修队,除了小陈这样以往单打独斗的外地人,更多的是他从老家带来的或者是在文登遇到的安徽老乡。2003年以来,他逐渐把大家组起来,牵头成立了一个专修队,大家有活一起干,瓦工、木工、油漆工等等各负其责,不仅承揽的工程多了,每个人的收入也比以往翻了好几番。 吴金喜说,以前都是他们自己找活,有时候干着干着就没有活了。现在自己给老乡们集中在一块儿,把活儿干好,对客户也负责,有一个团队精神。
现在,吴金喜的装修队有20多人,其中半数以上在文登买房定居下来。
在采访中,吴金喜突然接到一个老乡的短信,说是他们安徽同乡会的一个老乡出了车祸,大家准备给他捐款。吴金喜说,都是安徽同乡会的会员,虽然不认识,也得相互帮助一下。
吴金喜说,来文登十几年,他深知一个外地人干事创业的不易。2010年,他和文登的100多名安徽老乡加入了威海的安徽同乡会,平时不管谁遇到了难事,大家都会帮一把。现在,他和老乡们接到的装修活儿越来越多,工钱也是水涨船高,大家在文登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。如今,他的妻子和亲戚合伙儿开了一家装修材料店,一对女儿也分别在文登上了初中和小学,明年他准备换一套更大的房子。 谈到将来的打算,吴金喜说,他想尽快成立一个装修公司,吸纳更多的老乡到文登从事家装施工,在带领大家一起增收的同时,为文登的城市建设做出一名新市民应有的贡献。 吴金喜说,文登发展非常快,自己来这十五六年,见证了一个发展的奇迹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,活儿也越来越多,生活越来越好,家也安在文登,文登就是自己的第二故乡。
吴金喜的打拼之路告诉我们:有耕耘就有收获,肯付出才有未来。在文登,从传统的建筑业、服务业到现代高技术、文化传媒业等各个领域,到处都听得到南腔北调的声音。这些新市民,以主人翁的姿态融入了文登,成为文登城市建设、经济发展的生力军。他们和本地人一样热爱着文登,感激着这片土地,因为在这里,他们找到了值得付出的理由,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。
皮肤癌找好医生宝宝有点腹泻怎么办啊